找到相关内容637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1)

    时间停下来,太忙了,忙得甚至休息的时间都没有,更何况其他的事情。  现在师父发愿闭这次的,也发愿为佛教的未来做一个真正的抉择,这个愿力看起来很大,实际上实践也不容易,但是比起历代的佛菩萨所发的愿,...文化。  由本章可略微了解佛法的特质、教育和教团与当时的印度文明与思想的性。如废除种姓制度、四姓都可出家,以及业与轮回的学说,为佛世前后的思潮,并非佛陀的创见。其次自由思考与修学禅定亦是当时所有沙门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27022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三辑(2)

    建立的因缘与历史无直接,而是祖师自心悟境的开展,当祖师于演说佛法,说“释尊亲口”时,并非从历史角度证明那部经,或那一段话确为释尊本人亲说,而是很直接、肯定的告诉闻法大众:“我所亲证,与释尊无别。”这...心所致,非佛教徒之研究学者大抵如此。  现在,吾人从“口传经典”与“文字经典”的性解说,即可明白这个极度复杂的过程,绝非任何考据能证明者。兹依可能发生之情况分为三种:  第一,口传时代完成全部经典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470228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四辑(1)

    无关。可知初禅虽入色界,尚不舍欲界思惟,与欲界之性仍微细存在,必须到了二禅以上,其色界的纯净度才正式完成。  (2).支林—二禅的支林依舍断支与相应支,分别叙明。  舍断支,指舍离觉观。由于从...佛教是何去何从,是不是像俗人一样的过活,还是能够找出一个新的方向,来延续佛法的慧命,这是一个极需要解决的问题,这问题横在师父的心中,一直在转,但是因为每天忙碌奔波,没有时间停下来,太忙了,忙得甚至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570229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佛学基础

    心态甚大,譬如佛陀在世时,仍有很多人反对他(如六师外道等),甚至毁谤破坏的也不少(如提婆达多、善宿等),有的佛陀自承无方教导,有的虽经佛陀再三规诫,仍旧冥顽不灵,非如现今佛徒心中理想化的佛陀,仿佛无...无关(如六祖慧能可为明证),是和一位修行人能否“明白本心,见自本性”,透得威音那畔消息密切。更何况,有些真参实证的大修行人,纵无著书立说,亦非斗大的字认不得的文盲,他们一面深入经藏,一面运用禅观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17023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二辑)

    心不受业,无住无念。  业力虽非任何方法能予改变,却可因心转境,入而不入,受而不受。  从世间相来看,业力结构与悟的层次确有密切。即愈偏向矛盾驳杂失控状态的业力,其悟境愈低;愈单一化纯正化,可用定...末后句吗?还有本地风光吗?   ﹝注﹞  末后句─大澈大悟后的究竟言说,无其他任何言说可超越者,起信论称“因言遣言”,景德传灯录卷十六:“(元安)师示众曰:‘末后一句,始到牢,锁断要津,不通凡圣。’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270237.html
  • 周伯戡:佛教初传流布中国考

    第二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赞助僧侣对外宏法,促进了佛法东传中国的性。前者所处的时代,中印之间不可能有任何接触;(注2)后者的即位时间不可能早于78CE,(注3)而东汉楚王英拜佛一事已见于更早的正史...世家大族们为确保他们的地位和特权,进一步透过门当户对的方式彼此姻,使得中世纪的世家大族形成一种封建的贵族阶级。(注8)   中世纪的世家大族不但掌握政治的权力,也主宰着中国的思想。他们是否接受佛教是...

    周伯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4070539.html
  • 《宝性论》及相关论典论佛性与信

    如来藏佛性思想;二方面,“二空所显真如”的如如智相应于如如境,分分开显三种佛性,这是唯识观之衔接于如来藏佛性说。  又,在《佛性论》卷四辩相分 的另一处原典中,则将三种佛性于佛的三身:  佛性有两...如如智相应于如如境之时,自性如如中一切众生是如来藏;其义涵和真谛译《摄大乘论释》卷六之解释“界”为“金藏土”(含有金藏的土) 为喻,虽然都共同心“融合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”的课题,但二者的进路亦有所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4270581.html
  • 《大唐西域记》今译

    之国的这方面的理论学说最为优越。这些都著录于经诰, 闻见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之中。广博地今古,详尽地考核见闻, 然而佛教兴于西方, 佛法流传到东国,翻译的声音既有失误,各地的方言又多讹谬,语音错误了...百多里,进入山中。山路崎岖,沿山谷的狭窄小道危险难行。[沿途] 既没有人烟闾里,又缺少水、草。在东南方向在山中走三百多里,便进入了铁门。  铁 门  所谓铁门。是一处左右山、山势极为陡峭险峻 [的...

    季羡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4370582.html
  • “天地有道”与“回念一几”──以“人的素质”之提升为核心

    却因之而堕落,但人既堕落沉沦,人又进一步的要求救赎与解脱。显然地,「受诱性/自由渴求/犯罪/堕落/救赎」这一连串的字眼就这样实存的在一起。尽管不同的传统,但大体都适合于类似这样的论式,这正说明了人...表述之中,「人究竟是什么?」仍然未得而知。不过,话说回来,就这样的问法,当下起一后设的反省,乃至其它都做一后返的省察,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个特质是人所共有的,那便是「人是会思来想去」的。3人的思来想去将...

    林安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2870785.html
  • 具寿善现在《大般若经》第四会中的角色扮演

    做分别,否则可能前面的论述就不攻自破。因此,尾山氏在此处才说了上述那段话。二者,原始大乘与初期大乘的区分标准为何?这个标准是谁订出来的?它是成立般若思想的必要因素吗?如果它与般若思想形成根本没有,...Saariputta)、大目犍(Mahaamoggallaana)、大迦叶(Mahaakassapa)、阿难陀(AAnanda)、阿那律陀(AAnuruddha)、大迦旃延(Mahaakaccaana)、...

    释性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0070837.html